关于印发《2009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直各单位,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研究,现将《2009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滁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2月10日
2009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
2009年,全市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实现滁州“双超”的奋斗目标,以制定和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重点,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大力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和谐滁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1、认真做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贯彻落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省人才工作综合调研、人才资源状况编纂和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战略举措,编制《滁州市2009—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抓好《滁州市“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按照《〈滁州市“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分解安排》要求,加强指导,确保各地各单位尤其是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3、健全领导体制。调整充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交流人才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职能,加强对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人才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新格局,统筹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建设。贯彻落实《滁州市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人才信息互通机制。
4、强化督促检查。探索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滁州市人才工作督查暂行办法》要求,对全市人才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完善人才工作督查机制,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配套制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政策环境。
二、突出能力建设,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5、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中央、省委组织部和我市干部队伍“活力工程”建设要求,制定《滁州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实施意见》,全年选调1/5干部到党校、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培训。办好“滁州发展论坛”,开展新一轮县级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工作,调阅县级领导干部在职自学笔记,建立一批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的途径和渠道。围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在年轻干部和县级后备干部中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招商人才。
6、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要求,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推进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和科技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现代教育手段,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个性化教育。指导企业加强自主培训,选派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内重点高校学习深造。
7、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围绕滁州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宣传、文化、教育和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培训活动。
8、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新技师培养计划”,加大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和活动,选拔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以各类职业学校和市公共实训基地为阵地,对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实施技能人才培训特别计划,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9、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要求,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项目工程,建立组织农技专家联系农村实用人才制度,继续开展“百名农技专家进百村”活动,促进科技为农业经济服务。建立农村经纪人目录,大力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委托高等院校举办农村经纪人培训班。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继续做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工作,加大“三支一扶”工作力度,深入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
10、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适应加快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以高级专业人才和基层专业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政法、宣传文化、社会工作、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优化专业结构。下半年,举办1期社会工作人才培训班。
三、创新机制体制,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1、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围绕“三大战略”对人才的需要,研究探索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紧缺专业本科生的政策、途径和方法。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探索实施政府雇员制,引进特殊专门人才到相关部门工作。吸引国内外尤其是长三角城市高层次人才来滁工作、创业或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活动,促进人才的柔性流动。
12、实施“221人才工程”。研究设立产业创新项目扶助资金,每3年为一个周期,在承载我市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立20个创新团队,重点培育2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中开展重点产业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效提升我市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13、做好“滁州市首批优秀人才”选拔工作。从全市现有各类人才中评选一批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建立市级优秀人才信息库。组织全市优秀人才开展国情考察、教育培训、服务基层等系列活动。
14、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活动。加强与南京市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沟通和联系,深化滁宁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研究。加强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活动效果和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拓展在滁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工作。
15、做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管理和申报工作。按照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意见》要求,做好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多用途智能无氟发泡成套装备创新团队”管理工作,指导各地各单位做好全省第三批“115”产业创新团队申报工作。
四、优化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16、丰富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的有效形式。结合实际,组织市经济顾问、在滁工作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开展“建言献策”、“结对互动”等活动,畅通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奉献社会的渠道。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市举办专题报告会,切实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17、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做好滁州技师学院和滁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抓好滁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吸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滁州创业的能力。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器和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尽快形成国内先进的机械制造、电子等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18、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鼓励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通过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完善投融资、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中介咨询服务,将人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