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共创共享”理念,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
宣传引导与曝光问题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树立鲜明导向,凝聚创建力量。社会宣传全方位。全市建成10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公园)。滁州日报、滁州广播电视台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开辟专题专栏。整合各类宣传栏、LED电子屏、高炮、灯箱、公交车、出租车、公交站台等社会资源6000多个开展公益宣传,有效凝聚了共识、扩大了影响。典型宣传全覆盖。用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教育人、鼓舞人。2016年评选产生“滁州好人”135人,16人获评“安徽好人”,1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获评中国好人数居全省前列。曝光问题全参与。滁州主流媒体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微博微信平台开设“点赞文明 曝光陋习”专题栏目,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随手拍”活动,累计收到群众图片投稿3000余张,曝光不文明行为660余件。
集中治理与常抓常严相结合。打歼灭战,啃“硬骨头”。对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集中整治。抓常态化,防“一阵风”。健全机制,努力做到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制定《滁州市城区文明创建工作考核办法》等3个办法,建立文明创建考核体系,对两个市辖区和滁州经开区创建工作每周考核、每周通报、末位约谈。去年10月份以来,已累计在《滁州日报》通报周考核情况26次,累计约谈三区领导9次,市直单位2人因履职不力受到处理。对在考核中排名前列的区和创建职能部门兑现奖励,2016年市财政共兑现奖励资金1020万元。
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共性问题抓示范。把南谯区花园社区、琅琊区凤凰社区、市经开区宋郢社区打造成样板社区,将活动相关资料制成标准文本格式和表格,向全市推广。针对城区主要道路创建水平普遍不高的难题,滁州市深入实施“路段长”制,建立市领导包保市区主要道路的责任体系。个性问题抓重点。社区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针对各个社区创建不平衡问题,滁州市把硬件较差的社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用规范完善的创建活动弥补硬件短板。
整改问题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针对文明创建中一些问题整治、反弹,反弹、再整治的现象,滁州市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对老大难问题严看死守,防止“回潮”,同时采用技术手段提高管控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源头治理,化解矛盾问题。针对机动车占道乱停现象,拓宽马路通道,增加停车区域,市财政拿出7400万元完成了城区1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市区增设临时停车泊位2317个,更新施划道路标线6万余平方米,有效缓解了 “停车难”问题。为破解流动摊点管理难题,滁州市在缺乏固定集贸市场的新建小区内,就近建设8个便民疏导点,将流动摊贩统一集中规范管理。通过一系列化零为整、疏散引导的举措,既方便了群众,又改善了市容市貌。
制度建设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制定了《滁城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治理力度,广大市民拒燃烟花爆竹的文明习惯已蔚然成风;2016年,滁州市出台《滁城限制养犬管理办法》。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发布市民公约,结合实际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引导广大居民自觉遵守,同时加大不文明行为整治力度,促进广大市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安徽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