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行并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持续加强城乡绿化,“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纷至沓来——安徽省滁州市逐步成为一个“高颜值、有气质、内涵佳”的生态福地
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悄然成为安徽省滁州市的一张“绿色名片”。
林长制河长制 实现一山一水有人守护
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河岸上植被繁茂苍翠……如今,沿河两岸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首选地点。这种变化,源自于滁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的实效。
自2017年初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滁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河湖摸底调查和“一河一策”编制,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目前该市已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河长河流全覆盖,全市3434位各级河长承担起了包河治水的职责,负责5304公里1068条河流、19个湖泊、653个水库;全市共设立各级河长公示牌1261块,并开展了污染源摸排、河湖治理等行动,全力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
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滁州市多措并举、开拓创新。他们创新督查方式,将“暗访督查、效能督查、专项督查、定点督查”4种方式结合,解决了丰收渠脏乱差、滁河市级河长公示牌设置、淮河采砂管理等问题;创新设立“民间河长”,去年10月底前,全市97条县级河湖普遍落实了“民间河长”;创新责任段划界,使每段河湖权属明确、管护任务明确、处理责任明确;创新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智慧河长”项目建设;创新河道保洁机制,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实施河道保洁工作,确保“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堆放”。
2017年底,滁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实施“林长制”,计划全面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林长”为主要内容的“林长制”组织体系,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湿地)综合效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到2021年,计划全市新增人工造林7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0万亩、退化林修复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2017年,结合“美丽新滁州”建设等活动,滁州市大力实施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当年实施和完成绿化项目80个,绿化面积320万平方米,并完成城南湿地公园、琅琊区市民公园景观提升等4个园林绿化精品示范工程建设和25.6公里长的城市绿道建设。
打好“三大战役”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空很蓝,心情很好。”早晨,滁州市民小李出门见到湛蓝的天空,随手拍下发在“朋友圈”,不久就获得了不少“点赞”。近年来,滁州市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已按进度完成。
自2014年以来,滁州市累计淘汰工业、生活燃煤锅炉700余台,全市18270台黄标车淘汰基本结束。2017年,该市严把源头关,全年审批涉气工业项目109个,严控新上项目大气主要污染物新增总量。截至去年12月31日,滁州市PM10年平均浓度为83.3微克/立方米,PM2.5年平均浓度为55.6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2.2%。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方面,滁州市先后开展了十大行业清洁化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禁养区畜禽养殖搬迁等工作。全市境内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共7个水体断面列入国家、省级水质考核,去年1月份至10月份境内断面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河流水质有所改善,全市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100%。
滁州市还启动土壤污染治理,全市共布设详查单元165个,详查点位1543个,并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目前共录入疑似污染地块4个,安排220万元中央土壤防治专项资金用于10个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
(来源:滁州日报)